100%

蘆浦筆記

宋 劉昌詩 撰

張榮錚 秦呈瑞 點校

http://www.rbook.net/thread-38048-1-6.html

(虚和子按:此书曾在西陆古典文学社区见到,但中间有缺字和误校。上传的这个文件是本人OCR后逐字校对的,可能仍有错误,不妨和西陆的本子对照使用。)

點校說明

  《蘆浦筆記》十卷,宋劉昌詩撰。昌詩字興伯,江西清江人。由於官卑職小,名不見史傳,其生平事跡鮮為人知。《四庫全書提要》從本書的自敘、跋和有關條目中摘錄了一些事跡,作了極為簡略的介紹。可是其中有些因没有經過認真的考證,以致以訛傳訛,使昌詩的經歷蒙上了一層灰塵。我們趁這次點校的機會,翻閱了昌詩曾在當地做過官的六合、四明兩縣的縣志,以及《清江縣志》和《宋會要輯稿》等,把其中有關昌詩的材料匯集在一起,並作了一些粗略的考證,使昌詩的面貌有個大致清晰的輪廓。

  劉昌詩於宋寧宗開禧元年(一二O五)登進士第。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為六合縣知縣,官階為正六品承直郎。此前曾作過鹽官。嘉定八年他曾在六合任上為防務事上書樞密院。此後就不見他的踪跡了。對於昌詩登進士第之前的情況;本書的不少條目有所反映。如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在桂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在淮南,不久又去楚州,嘉泰二年(一二O二)曾道經姑蘇,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综上所述,昌詩主要活動於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到嘉定八年(一二一五)的三十四年間,即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期間。

  昌詩一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六合縣當知縣。本書就是在六合縣所刻的。然而《四庫全書提要》說「六峯不知為何地」。六峯縣是六合縣的別稱,因為「六合山六峯環合,縣因山而名」。[1]昌詩在六合縣的任期内是有政績的,主要是大力整頓邊防。六合縣地處兩淮;是宋金戰争的要衝。縣原有駐軍二千人;經開禧之戰,兵民流亡。昌詩到任後設法招集流亡;得七百有奇。然後申報樞密院,這支軍隊由「真州守臣節制,知縣彈壓」。[2]不久,又增加了二百騎兵,「並火頭僚兵六十人」,[3]以後又增派騎兵一百。這些都是昌詩努力的结果。第二年嘉定八年,在二千駐軍的基礎上,又增加三千步軍,總共為五千步軍,[4]三百騎兵,大大加强了六合縣的防務。在這一年的九月,軍隊更戍之前,劉昌詩向樞密院申報:「去年蒙撥到人馬逐名點揀,並無老弱殘疾,兼日逐教閱,頗諳事藝,亦熟地理,軍民之心上下和協;今若循例更替,不唯徒廢兩項起發錢米,且又往來迢遞,動涉月餘,乞權留人馬在縣守禦一年」。[5]这個合理的要求得到了批准。

  對於地方鄉兵,劉昌詩也不忽視。他向朝廷申請三千缗經費,「置庫積貯,日收息錢」,作為鄉兵的「教閱、勸賞之用」。[6]

  昌诗還為在六合縣做過主簿、曾為在朝廷論大奸賊蔡京罪狀的御史中丞豐稷立廟。[7]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態度的一斑。

  劉昌詩還在六合縣任内修建縣公署、縣學,以及改造治浦橋等。[8]

  清江縣志在劉昌詩小傳中說他「博综羣籍,為文精於考據」。這在《蘆浦筆記》中已得到證實。此外,他在六合縣任内還修過六峯志,《宋史,藝文志》有記载。在本書卷四的揚州條中,他自己說「余嘗為續志」,可見他還修過《廣陵志續志》。

  昌詩曾作過鹽官,這在自敍中講得很清楚。但在哪裹作官却没有講明。《四庫全書提要》不加考證,就附和厲鹗「蘆浦即華亭蘆瀝場」的說法。其實清人祝堃在一七七九年就說「是書所载地理故蹟,多及四明奉化,而無一語及雲間,疑所謂蘆浦者,當是寧波邊海之區,非今之蘆瀝煬」。這次我們翻閱了宋元四明六志和《松江縣志》,證實了祝堃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例如卷十的“籌筆驛詩”,與宋人在寶慶間(一二二五__一二二七年)所编的《四明志》的記載基本相同,而昌詩在碑的殘缺,補文等方面更勝於志。再如卷四的荊佽飛廟,内容與志所記也大致相同。這些記载,如果不是作者親到而且經過细心觀察是不可能做到的。再有關於「蘆浦」二字的出處,昌詩在敘中講得很清楚,「乃廨宇之攸寓云」。是公署的官名。厲鹗說是「華亭蘆瀝場」,是缺乏根據的臆斷。這次我們在宋人四明志中發現,慈溪縣有一驛鋪名蘆浦鋪,靠近海邊,而海邊又有鳴鶴鹽場。據此,我們認為劉昌詩當鹽官的地方就在這裹。《蘆浦筆記》就在這裹所寫,時間為任六合縣令之前,即一二一四年前,一二O五年登進士第之後。《清江縣志》把《蘆浦筆記》的寫作地點改在清江縣城江濱的盧州,說「昌詩结屋於此,曰盧浦草堂,著書其中,……曰《盧浦筆記》」。這與劉昌詩的自敍是相背的,不可取。

  劉昌詩寫這部書,是因為「服役海陬,自買鹽外無他職事,……惟繙書以自娱」。

  這部筆記雖僅十卷,但其内容却較廣泛,「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理之遷變,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9]上自先秦典籍,下至宋代典章制度,以及作者所聞見之遺聞軼事,都有記載或考證。由於作者知識廣博,態度認真,文中頗多創見。如卷一的洪範七稽疑脱字、馮婦、約法三章等條均有新見,且言之成理。書中不少條目是糾正吴曾《能改齋漫錄》之誤的,如卷一的泥軾、屏星,卷二的辨諸葛武候疏脱誤句讀,卷四的孫叔敖碑,卷十的杜詩句差等條,徵引廣博,考證翔實,見解獨到,因而為後人所推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書中保留了宋代的一些珍貴的史料和遺文軼事。如卷九張拭的慤齋銘,本集不載,这裹保留了下來。卷五的趙清獻公充御試官日記,為我們提供了宋代科舉的實錄,對研究當時的科舉制度很有參孜價值。卷八的王復死節事,王士禎在《池北偶談》卷上壯節王公傳中全文照錄,並說:「宋壯節王公復守徐州,闔門死節,宋史僅附書趙立傳;亦不詳何許人。……讀劉昌詩興伯《蘆浦筆記》,乃知公為吾鄉人,傳載世系官階始末甚悉。」又在條末的按語中說:「按史附公於趙立傳,已非體,又剪截太略,若非興伯筆記,公之始末無從考鏡矣!稗史得可無作乎?」给於很高的評價。

  同時,也必須指出,由於時代和階级的局限,書中也有一些迷信和荒誕的内容,如卷四的草鞋大王事、卷七的仙卜、卷六的紫微王舍人夢等條,宣揚宿命因果,荒誕不經,應予分析批判。此外,書中還有一些明顯的錯誤,有的是因為作者為了引文的簡略而不顧及原意造成的,这類例子較多。如泥軾條云「今考前漢書黄霸傳:别為車緹油屏泥於軾前」,令人費解,查對原文則為「别駕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有的把一些人物的姓名搞錯。如卷一阿字條「顧士季目王安豐」,「顧」當為「鍾」之譌。類似這類錯誤,我們都據原文改正,並做了校記。

  本書的版本,流傳不多,作者自行刻印的原刊本已不知所在。明代有三種珍貴的鈔本,即:一、明謝淛肇的小草齋鈔本;二、明謝兆申鈔本;三、明穴硯齋鈔本。清鮑廷博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先後得到二謝的鈔本,屢經校讐,並用二謝的鈔本互校,嘉慶三年刻入知不足齋叢書。後來傅增湘又校過嘉慶三年本(簡稱傅校本)。我們以知不足齋本作底本,以明穴硯齋本(鮑氏生前未及見),清惠棟、張紹仁校鈔本(簡稱惠校本)、及學海類编本作參校本,又吸收了清蔣光煦的《蘆浦筆記校記》(收入《斠補隅錄》)及傅校本的部分成果。底本中凡避清帝諱處,如「玄」作「元」等,均改回,校記中不另說明。凡底本錯誤者,都作了改正,並出校記。

  又《知不足齋本》原文中,有一部分注文。其中部分注文,各本都有,是著者自注,我們仍將其附在原文内。還有一些注文,是刻入知不足齋叢書時所作的校語。此類注文,一律移入校勘記,並加「原注」字樣。

  此外,為了給研究者提供方便,我們在附錄中匯集了有關《蘆浦筆記》的各種題跋。

此書點校過程中,蒙中華書局王瑞來同志,天津歷史博物館張茂鵬同志熱情幫助,僅此致謝。

點校者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1]六合縣志山川。

[2]、[3]、[4]《宋會要辑稿》一七四册兵六。

[5]《宋會要輯稿》一八二册兵二十。[6]六合縣志官師志劉昌詩傳。

[7]六合縣志官師志佐雜宋豐稷傳。

[8]均見六合縣志。

[9]見本書劉昌詩自敍。

蘆浦筆記叙

  予服役海陬,自買鹽外無他職事。官居獨員,無同寮往來。僻在村疃,無媚學子相扣擊。遥睇家山,貧不能挈累。兀坐篝燈,惟繙書以自娱。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理之遷變,皆得迹其源而循其流。苟未愜其心,則紆轸而勿敢釋。旁稽力探,偶究竟其髮髴,則忻幸亦足以樂。久懼遗忘,因併取疇昔所聞見者而筆之册,几百餘事,萃為十卷。有未檢證者,留俟續编。顧獨學寡識,安敢以為是!將求印可于先覺之士,儻改而正諸,是予之願也。蘆浦乃廨宇之攸寓云。嘉定癸酉中和節清江劉昌詩興伯叙于通山閣。

  

目 錄

蘆浦筆記敘

卷一

洪範七稽疑脱字

馮婦

约法三章

有味其言

廉遠地

餳字出處

寧馨

三郎

重五日

生射寢石

從理入口

泥軾

屏星

阿字

阿堵

生活

卷二

武成次序

辨諸葛武侯疏脱誤句讀

内長文

性善辨

漢甎

卷三

負兹

折俎

潛火

賢關

仁頻

乾鵲

紫荷

糊名

裴二端公

振字

山谷南還誤

漫錄書人官位差誤

晉人弔喪彈琴作驢嗚

雁行

打字

籶盆

卷四

孫叔敖碑

周府君名

中陽里

心經

夔子國

揚州

巴丘

賢女鋪

餘干

于越管名

堯廟

荊佽飛廟

草鞋大王事

卷五

趙清獻公充御試官日記

金花帖子

卷六

金根車

季子碑

瘗鶴銘並序

六合大同印

屏著

紫微王舍人

夢四明寺

佛牙

喘藥方

卷七

比事

啟母石

仙卜

卷八

至和拜相制

資政莊節王公家傳

卞氏二牒

卷九

白玉樓賦

祭蝗蟲文

慇齋鉻

驩飲箴

驩會誓

卷十

杜詩句差

籌筆驛詩

回峯院留題

米小儀題禊帖詩

绝覽亭詩

康伯可詩

胡藏之詩

附錄

一、四庫全書提要

二、明謝兆申鈔本題跋

三、明《穴硯齋》本題跋

四、嘉慶三年《知不足齋本》題跋

石芥詩

丫頭巖詩

上元詞

又念奴嬌

陶穀使江南詞

石林詞生查子

五、清惠棟校本張紹仁跋

六、黄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七、吴騫拜經樓藏書題跋記

蘆浦筆記卷第一

洪範七稽疑脫字

  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讀者皆以「占用二」作一句。《史記宋世家》載箕子之對謂:「卜五,占之用,二衍貣。」鄭玄注曰:「卜五,占之用,謂雨、霽、圜、霧、克也。二衍貣,謂貞、悔也。兆卦之名七,[1]龜用五,易用二。」然則卜五,占者用之,衍貣則非占也。尚書省去之字,合以「占用」為一句,「二衍忒」為一句,則義理明矣。

馮婦

  孟子:晋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云云,其為士者笑之。注:為善士者,以善搏虎有勇名,故進以為士,之於野外。至今讀者以「卒為善士」為一句,「則之野」為一句。以余味其言,則恐合以「卒為善」為一句,「士則之」為一句,「野有眾逐虎」為一句。蓋以其有搏虎之勇,而卒能為善,故士以為則。及其不知止,則士以為笑。「野有眾逐虎」句,意亦健,何必謂之野外而後云攘臂也。

約法三章

  「约法三章」,自班氏作刑法志,謂「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至今以為省约之约,皆作一句讀。予觀纪所書云:「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若以「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八字作一句,恐不成文理。合於「約」字句斷,則先與諸侯約,今與父老約,不惟上下貫穿,而「法三章耳」方成句語。

有味其言

  今人用推轂事,必連「有味其言」作一句。予觀《史記鄭當时》傳载:「其推轂士及官屬丞史,誠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為賢於己。」究其文意,「有味」合句斷。蓋謂推轂者誠有味,而其言之者;常引以為賢於己。《漢書》節去「之」字,小顏從「也」字下注,皆誤爾。不然,上下文全不相貫。

廉远地[2]

  比見書坊時文賦,有以上廉遠地則堂高命題者,竊疑焉。賈誼政事疏:「人主之尊如堂,羣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師古曰:「級,等也。廉,側隅也。」恐合以「陛九級上」句斷,廉隅去地遠則堂自高耳。

餳字出處[3]

  《嬾真子錄》載,餳字出於六經及楚词,而獨引《周禮》小師掌教簫,注云:「簫,编小竹管;如今賣飴餳者所吹。」[4]《招魂》曰:「粔【巨】籹蜜餌,有餦餭些。」注云:「餦餭,餳也。」蓋戰國時以餳為餦餭,後漢亦謂之餳耳。今考毛詩有瞽,「簫管備舉」注亦有之。豈馬大年偶忘此一處邪?[5]

寧馨

  《能改齋漫錄》載,山濤叱王衍為寧馨兒。王太后怒廢帝,謂「那得生寧馨兒」 。二說以為兒非馨香者。觀其語意似不然。予讀《世說》,見晉人言多帶馨字。如王丞相云,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與何次道語,惟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又殷中軍至劉尹所清言,殷理小屈,遊辭不已,劉亦不答。殷去後乃云:「田舍兒强學人作爾馨語!」又桓温詣劉尹,卧不起。温彎彈彈劉枕,丸进碎牀褥閒。劉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寧可鬬戰求勝!」又王司州乘雪往王螭許,持其臂,[6]螭撥其手曰:「冷如鬼手馨,强來捉人臂。」觀此,則只如今人說恁地。

三郎

  《漫錄事始門》载唐明皇為三郎凡五事。一劉朝霞獻温泉賦云:「遮莫你古時千帝,豈如我今日三郎。」二開元十一年置聖壽樂,令諸女歌舞宜春院。上親加策勵曰:「好好作,莫辱三郎。」三明皇過華陰,見嶽神,迎謁老巫阿馬婆云:「三郎在道上。」四牛僧孺《周秦行纪》指明皇為三郎。五《通鑒》每宰相奏事,睿宗輒問:「與三郎議否?」而不知尚有一處:開元中有獻俳文於明皇曰:「說甚三皇五帝,不如來告三郎。[7]既是千年一遇,且莫五角六張。」[8]

重五日生

  《風俗通》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故田文生,而嬰告其母勿舉,且曰:「長與户齊,將不利其父母。 」余考《南史》,王鎮惡以是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疎宗。其祖猛曰:「孟嘗君以惡日生而相齊,[9]是兒亦將興吾門。 」故名鎮惡。又《北史》齊南陽王绰五月五日生,腦不壞,死四百餘日,顏色如生。唐崔信明生時,五月五日日方中,有異雀嗚集庭樹。p觀此四事,俗說可無疑矣。

射寢石

  劉向《新序》載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射之,滅金飲羽,視而知其石也。復射之,矢摧無迹。《漢書》,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視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世說》又云,李萬歲獵沙栅,以石為伏免,射之,鏃入寸餘。三事如一,而其中也,耍皆出於疑心。故予嘗謂疑心一生,則屋上之弓皆為蛇;懼心一生,則山上之草皆為兵。《漫錄》載前二事在類對門,而獨不及李萬歲,[1。]岂偶忘之邪?

從理入口

  《漢書》載:許負相周亞夫從理入口,此餓死法也。竟以不食五日而死。余觀《南史》,庾敻餓死,褚蘿善終,乃大相反。蓋敻家富於財,食必列鼎,又狀貌豐美,人謂必為方伯。及魏尅江陵,卒以餓死。有褚蘿面尖危,從理入口/竟保衣食而終。然則相法亦有時不驗。

泥軾

  自白氏六帖、職林、職官分纪、職源,歷三百餘年。凡编類之書,皆以泥軾為通判事,士夫用之,亦不知其非。今考《前漢黄霸傳》:「别駕主簿車,缇油屏泥于軾前,[11]以彰有德。」其文意蓋謂用缇油于車軾之前,以屏蔽泥汙耳。劉盆子乘鮮車大馬,赤屏泥。又如王武子好馬,正旦則柳葉金障泥,及所謂錦障泥,皆此義也。

屏星

  《後漢》孔恂為別駕,車前舊有屏星,刺史欲去之。恂曰:「徹去屏星,毀國舊儀。」釋者無注,人不知為何物。考二字皆從竹。唐韻謂别駕車藩。韻略:箳,必郢切。篂,先青切。俱云車蔽當。[12]胡文恭公送通判詩,用屏星韻,以屏字作上聲讀,斯可見矣。

阿字

  古人稱呼每帶阿字,以至小名小字見於史傳者多有之。漢高祖紀武負注:「俗呼老大母為阿負。」魯肅拍吕蒙背曰:「非復吴下阿蒙。」曹操小名阿瞞,唐明皇小名亦云阿瞞。鍾士季目王安豐謂:[13]「阿戎了了解人意。」阮籍謂王渾:「共卿語,不如與阿戎談。」此謂渾子戎。又杜詩「守歲阿戎家」,注謂杜位小字也。阿奴有五。劉尹撫王長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俱有都長。」[14]阿奴蓋濛小字也。《語林》曰:「劉真長與丞相不相得,每曰:『阿奴比丞相條達清晨矣!』」齊武带臨崩,執廢帝手曰:「阿奴若憶翁,好作梓宫。」[15]又周謨、周仲智【名嵩】皆小字阿奴。梁武帝謂臨川王曰:「阿六,汝生活大可方。」王右軍問許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許未答。王曰:「安石故相與雄,阿萬當裂眼争邪!」右軍道:「東陽我家阿林,[16]」謂臨之也,仕至東陽太守。王子敬為阿敬,王平子為阿平,庾會小字阿恭,王詢小字阿苽。王恭曰「與阿大語」,謂王忱也。殷浩為阿源,王胡之小字阿齡,王蕴小字阿興,王敦小字阿黑,王丞相小字阿龍,郄恢小字阿乞,王恬小宇阿螭,殷顗小字阿巢,許詢小字阿訥,王處小字阿智,高崧小字阿酃,劉叔秀為阿秀。何偃遥呼顏延之為顏公,延之曰:「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又唐王后以爱弛,因泣曰:「陛下獨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麫為生日湯饼邪!」吐谷渾王名阿豺,以至阿香推雷車,亦有所謂阿買、阿舒、阿宣,要未能盡舉。今人稱父母兄弟尚爾,嗣有得,當續之。

阿堵

  晉人稱阿堵者有三。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阿堵上。 」王夷甫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遶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閃行,呼曰:「舉卻阿堵物!」[17]顧長康畫人,或数年不點目睛。[18]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生活

人言做生活有三出處。祖瑩云:文章須自出機杼,何能共人同生活。人問江虨兄弟羣從,[19]王長史曰:「諸江皆復足自生活。」梁武帝謂臨川王宏曰:「汝生活大可方。」今言作诗,亦云冷淡生活。

校勘記

[1]兆卦之名七 「卦」,原作「卜」,穴硯齋本作「卦」。案《史記》卷三八宋世家鄭玄注云:「兆卦之名凡七,龜用五,易用二。」作「卦」是,據改。

[2]廉遠地 穴硯齋本題下有注:守氣不如守約,同係考官誤讀之病。

[3]餳字出處 穴硯齋本題下有注:王楙之說甚詳。

[4]如今賣飴餳者所吹 《周禮注疏》作「如今賣飴餳所吹者」。

[5]豈馬大年偶忘此一處邪 案《嫩真子》卷二原文為:「唐人欲作寒食詩,欲押餳字,以無出處遂不用。殊不知出於六經及《楚辭》也。《周禮》:小師掌教簫,注:簫,编小竹管,如今賣飴餳者所吹。有瞽詩『簫管備舉』,箋云:簫,编小竹管,如今賣飴餳者所吹也,啟如篴併而吹之。招魂曰:粔籹蜜餌,有餦餭些。注云:餦餭,餳也。但戰國時謂之餦餭,至後漢亦謂之餳耳。」據此可知,《嬾真子錄》的作者馬大年考證餳字時,并未遗忘,毛詩有瞽「簫管備舉」之注,乃係昌詩自誤耳。

[6]又王司州乘雪往王螭許持其臂 此處引文省略,語意不明。案《世說新語》卷六原文為:「王司州嘗乘雪往王螭許,司州言氣少有牾逆於螭,便作色不夷。司州覺惡,便輿牀就之,持其臂曰:『汝詎復足與老兄計?』」

[7]不如來告三郎 「來」,原作「求」,學海类编本及惠校本作「來」是,據改。

[8]且莫五角六張 原注:案今本漫錄事始門佚此事。又穴硯齋本此處下有:尚有黄旛绰之郎郎當一語。

[9]孟嘗君以惡日生而相齊 「日」原作「月」,源于《南史》卷一六王鎮惡傳。案《風俗通》以五月五日為惡日,田文生于惡日,及王鎮惡「以是日生」均系指日而非指月。後文齊南陽王绰「五月五日生」亦系指日。故此誤實出于《南史》,後人以譌傳譌。清惠校本及《斠補偶錄》已校為「日」,據改。

[l0]而獨不及李萬歲 「而」,學海類编本作「何」 。「獨」,原脱,據《斠補隅錄》補。李萬歲事,今本《世說新語》無載,疑「李萬歲」為「史萬歲」L。案《北史》、《隋書》均有史萬歲傳。《北史》卷七三:「史萬歲,京兆杜陵人。」「少英武,善騎射,驍健若飛,好讀兵書,兼精占候。」

[11]别駕主簿車緹油屏泥于軾前 此句原作「别為車緹油屏泥于軾前」,脱誤。案《漢書》卷八九黄霸傳原文為「别駕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據改。

[12]俱云車蔽當 「車」原脱,據《穴硯齋》本及《斠補隅錄》補。

[13]鍾士季目王安豐 「鍾」,原譌作「顧」。案《世說新語》卷四:「鍾士季目王安豐」。又《三國志魏書》卷二八鍾會傳:「鍾會,字士季。」據改。

[14」俱有都長 「俱」,《世說新語》卷四作「但」。

[15]阿奴若憶翁好作梓宮 案《南史》卷五齊廢帝纪無「梓官」二字。原文為:(齊武帝)「臨崩,執帝手曰:『阿奴若憶翁,當好作。』如此再而崩。」

[16]右軍道東陽我家阿林 案「林」當作「臨」,此誤源于《世說新語》卷四。案《世說新語》卷四劉孝標注:「林鷹為臨。王氏譜曰:『臨之,字仲產,琅砑人,僕射彪之子,仕至東陽太守。 』」

[17]舉卻阿堵物 案《晉書》卷一三王衍傳作「舉阿堵物却」。

[18]或數年不點目睛 「睛」,原譌「精」,據惠校本及《斠補隅錄》改。

[19]江虨兄弟羣從 「虨」,原譌「霦」,據《世說新語》卷四及《晉書》卷五六江虨傳改。

蘆浦筆記卷第二

武成次序

  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1]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王若曰:嗚呼羣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于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2]肆予東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賫于四海,而萬姓悅服。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脩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祀于周廟,[3]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洵直謹按:《武成》之篇,自伏生口傳,失其次序。王氏新義,嘗加攷正,說書者愈疑。

  且以式者,在車所行之禮也。式商容閭,豈當在歸至于豐之後?洵直以《樂記》考之,  孔子告賓牟賈以大武遲久之意,首言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至,則庶邦冢君,受伐商之

  命于周,乃其時也。故其克商也,有未及下車而為之者,有下車而為之者;有濟河而西

  然後為之者。至其终也,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措笏,而虎賁之

  士說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耤,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以此五者為天下之教。其先後有倫如此;則武成之次序可槩見矣。是以某驗之以孔子

之言而次第之,庶有所本云。

辨諸葛武侯疏脫誤句讀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宫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4]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宫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宠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惜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皆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5]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6]陛下亦宜自謀,以諮鲰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洵直謹按:《蜀志諸葛武侯傳》,載其五年所上後主疏云:「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責臣以

  討賊興復之效,[7]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

  其咎。」蓋武侯以興復自任,故以謂不效則治其罪,以告先帝之靈。若攸之、禕、允,

  則任斟酌損益,追盡忠言而已,興復非其任也。武侯不效而遽責之,某恐三子者宜有所

  不服,武侯必不然也。又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攙於武侯自敘之間,文意皆不相接

  續。某疑其句讀有所脱誤,而不敢以臆斷之。乃取《文選》所载武侯表較之,亦同。而

  李善、五臣皆無說。又觀《蘇内翰集》,見其稱武侯此表,與伊訓、說命相表裹,亦未

  嘗疑其脱誤。然某之疑終不能釋。因于《蜀志》反復求之,乃得之於董允傳。云:「亮

  將北征,住漢中,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費禕、侍

  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宫中之事,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

  乃知脱誤之處。兼董允止稱侍郎,蓋其本傳所歷之官也。因以武侯、董允傳,及文選參

  而補之,遂為全文。

  右洵直,姓胡氏字次魚,鄉曲前輩,登科仕至别乘。 [8]

  

内長文

  漢武帝元朔三年,詔曰:「夫刑罰所以防姦也,内長文所以見愛也。 」張晏曰:「長文,長文德也。 」師古曰:「詔言有文德者,即親内而崇長之,所以見仁愛之道。 」《魯氏自備》載:章子厚家藏古本《漢書》,「内長文」,乃是「而肆赦」字。蓋「而」訛為「内」,「肆赦」皆缺偏旁而為「長文」 。詔云「其赦天下」,意甚明白。[9]

  右魯氏字子明,自號笑塢老人,臨江鄉先生也,著書名《自備》云。

  

性善辨

  孟子題辭,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正》。予鄉新喻謝氏,多藏古書,有《性善辨》一帙,則知與《文說》、《孝經》、《為正》,是謂四篇。

  

漢甎

曩於周益公坐間,出示漢五甎,皆得於剑州梓潼縣,因記其文,公亦書于後,併錄之。謝君甎。其文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謝君久造此墓。」

  按:元和之號,惟漢章帝、唐憲宗有之。憲宗之三年,其五月則壬午朔也,而此甲

  戌其為漢隸不疑。

扈君甲甎。其文云:「持節使者、北宫衛令扈君千秋之宅,建武二十八年五月丙午,李作。」

  乙甎。其文云:「北宫衛令扈君萬秋宅。」皆篆文。

  漢北宮衛士令,秩六百石。以長歷考之,是歲壬子,下到今淳熙壬寅,一千一百二十載矣。

  范君甲甎。其文云:「嗟痛明時,仲治无年,结偅孳孳,履踐聖門,智辯賜張,〖闕一字〗噍孔言,寬博〖闕一字〗約,性能淵泉,帶徒千人,行無遗愆。」

乙甎。其文云:「德積未報,曷尤乾巛,茂而不實,顏氏暴顛,非獨范子,古今皆然,相貌覩形,列畫諸先,設生有知,豈復恨焉。」[10]

漢范君皮闕旁,[11]耕者嘗獲巨甎二,皆為當路取去,惟拓本傳於好事之家。乙甎僅存,此范君墓中之銘。晁錯傳:公卿言鄧先,師古日:「鄧先猶言鄧先生也。」列畫諸先者,豈非墓中列畫古賢士,如武梁石室之類邪?先儒謂謝朓始為誌銘,此可證其誤。梓潼城甎。其文云:「梓潼城。」篆文皆反,一甎之重至口斤,歲月雖無所稽,然字畫勁奇,決非近古所能作者。

校勘記

[1]于征伐商 「于征伐商」以後的次序與《尚書》《周書》武成篇不同。《尚書》接「厥四月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祀于周廟,邦甸候衛,駿奔走,執豆籩。越三日,柴望,大告武成。」這裹把這段文字放在後文「而萬姓悦服」的後面。

[2]恭天成命 「成」,《穴硯齋》本作「承」。

[3]祀于周廟 原注:孔氏注云:四月丁未,以日月推之,四月無丁未。蓋武王至豐,告廟乃其常事,所不必言。至于朝四方之諸侯,而祀于周廟,當在五月也。

[4]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 《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作「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5]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此段文字《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之後,次序不同。

[6]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之咎」、「其慢」,《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作「之慢」、「其咎」。

[7]願陛下責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責」,《三國志》卷三五諸葛亮傳作「託」。

[8]登科仕至别乘 《穴硯齋》本下有小字:胡即改峽州,印文見《入蜀記》。

[9]意甚明白 原注:誤書繆解,古今如此者多矣。不特晦菴之《四書》、《詩》、《易》,即房融譯《楞嚴》,亦未必句句字字是佛語耳。阮亭記。

[10]豈復恨焉 《穴硯齋》本下有小字:茂本作秀,避世祖諱。

[11]漢范君皮闕旁耕者 「君」,原脱,據《穴硯齋》本補入。

蘆浦筆記卷第三

負玆

《公羊傅》桓公十六年「屬負茲」[1]注曰:天子稱不豫,諸侯稱負茲,庶人稱負薪。莫知茲為何物。予觀《史記》周纪:「衛康叔封布茲。」徐廣日:「茲,藉席之名。諸侯病曰負茲。」然後知茲乃席也,[2]與負薪蓋有等級。

折俎

《左傳》宣公十六年,定王享士會,殽烝。武子私問,王召云,「享有體薦,宴有折俎。」襄公二十七年,宋人享趙文子,司馬置折俎。皆釋云:「折,之設反,體解節折,升之於俎也。」今人送餽,例用折俎,恐非此義。

潛火

州郡火政必曰潛火。《左氏》襄公二十六年「王夷師潛」,釋謂:「火滅為熸。熸,子潛反。」或者當用此字。

賢關

董仲舒《賢良策》:「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顏日:「關,由也。」世人乃以太學為賢關,則謬矣。

仁頻

司馬相如《天子游獵賦》「仁頻并閭」,徐廣日:「頻,一作賓。」小司馬索隐音賓。顏師古曰:「即賓根也。」今觀韓子蒼次撫州高使者韻凡四首,一云:「李侯梨釘座,風味勝仁頻。」乃與「雨頻頻」「三顧頻」同押,然則恐未之攷耳。

乾鵲

《漫錄辨誤論》乾鵲音干為無義:《廣韻》有鳱鵲亦起于後來,惟王荆公以為虔字意,見於「鵲之疆疆」,甚為得理。然《绀珠集》载乾鵠云,[3]鵲之别名,音干;又何邪?

紫荷

《漫錄》载劉偉明贈熊本待制詩:「西清寓直荷為橐。」歐陽文忠回吴舍人啟,以「红藥翻堦」對「紫荷持橐」,皆為誤。然又引《隋志》,尚書錄令僕射、吏部尚書,朝服缀紫荷。錄令左僕射左荷,右僕射、吏部尚書右荷,以俟博識者。予攷《晉輿服志》: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為袷囊,缀之服外,加于左肩。所謂荷囊乃負荷之荷。然則《隋志》載紫荷、左荷、右荷,要知亦是負荷,分明非芰荷之荷也。

糊名

《漫錄事始門》载,取士至仁宗時,始有糊名考校之律。然嘗記唐武后時,以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4]恐出于此。[5]

裴二端公

《漫錄事實門》载,鮑彪杜詩譜論湘江宴餞裴二端公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詩,皆不著裴二端公為何人。偶讀蔣參政之奇武昌怡亭序云「裴虬作銘」 。又浯溪唐賢題名有「河東裴虬為道州刺史」,始知所謂裴二端公者,虬也。以上吴說如此。按杜詩有《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今暮秋遣興詩自有「憶子初尉永嘉去」之句,即可見也;何必它證?

振字

《漫錄》載顏師古匡謬正俗曰:「賑濟當用振字。」說文日:振,舉也,救也。諸史傳振给、振貸,並以饑饉窮厄,將就困斃,故舉救之,使存立耳。但未有所據。按《左傳》文公十六年楚人出師,「自廬以往,振廪同食。」注:「振,發也。廪;倉也。」然則當以左氏為證。以上吴說如此。予考《周易》蠱卦[6]:「君子以振民育德。」注:「振,濟也。」何不引此,豈偶忘邪?

山谷南還誤

《漫錄記詩門》云,[7]山谷南還至南華竹軒;令侍史誦詩版。按南華在韶州,屬廣東。山谷謫宜州,屬西路,且卒于宜,而曰南還,何邪?

《漫錄》書人官位差誤

事始門載「宋莒公以宋元憲為宗袞。今攷元憲即莒公,當作宋次道。又地理門載閩中記,南臺沙合出宰輔。其間舉吴丞相育、吴樞密充。記事門載吴侍郎待問生四子,參政育、樞密充。攷元輔表,熙寧元豐閒,充嘗為相,而育特執政。今互言之。又記詩門载丞相馮當世少嘗薄遊。記事門云,大丞相馮當世記富家翁有宅。記文門云,馮當世丞相答伯庸詩,然當世未嘗為相。又事實門載參政蔣之奇武昌怡亭,而蔣未嘗參政,當作樞密。 [8]凡此,豈皆筆誤邪!

晉人弔丧彈琴作驢鳴

晉人放曠,至于弔喪,亦出禮法之外。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绝良久。月餘亦卒。顧彦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牀上。張季鷹往哭之,遂徑上牀,鼓琴作數曲竟,撫琴曰:「顧彦先頗復賞此不?」因大慟,遂不執孝子手而出。此二事如一。又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日:「王好驢嗚;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嗚。王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孫子荆後來,臨尸慟哭畢,向靈牀曰:「卿常好我作驢嗚,[9]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亦復相類。」

雁行

《禮記》王制:兄弟之齒雁行。[10]《史記》魏世家:無忌謂魏王:「請為天下雁行頓刃。」韓世家:陳轸言:「必不為雁行以來。」索隱日:「旅進也。」晉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庾喬元日朝賀,不肯就列,曰:「喬忝為端右,不能與范興話為雁行。」

打字

歐陽公《歸田錄》云:世俗言語之訛,而君子小人皆同其謬,惟打字耳。如打船、打車、打魚、打水、打飯、打衣糧、打饊、打黏、打量、打試、觸事皆謂之打。《漫錄》以釋文取偏旁證之,謂打字從手從丁,蓋以手當其事者也。此說得之矣。然世間言打字尚多:左藏有打套局,諸庫支酒謂之打發,諸軍請糧謂之打請,印文書謂之打印,结算謂之打算,貿易謂之打博,装飾謂之打扮,請酒醋謂之打醋、打酒,鹽場装發謂之打袋,席地而睡謂之打鋪,包裹謂之打角,收拾為打疊,又曰打进〖一作併。〗畚築之間有打號,行路有打火,〖一作伴〗打包,打轎。負錢于身為打腰。飲席有打馬,打令,打雜劇,打諢譯。僧道有打化,設齋有打供。荷胡床為打交椅,舞儺為打驅儺。又宋歌曲詞[11],「打壞木樓床,誰能坐相思。」又有打睡,打嚏噴,[12]打話,打鬧,打鬬,打和,打合〖讀作閤〗,打過,打勾,打了,至于打糊,打麵,打餅,打絕,打百索,打絛,打簾,打薦,打蓆,打籬巴。街市戲谑有打砌、打調之類,因併記之。

籸盆

今人祠祭或燕設,\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號為「生盆」。莫曉其義。予因執事合宫,見御路兩旁火盆皆疊麻籸,始悟為「籸盆」,俗呼為生也。

校勘記

[1]公羊傳桓公十六年屬負兹 「桓」原作「威」,案春秋無威公,公羊傳桓公十六年:「屬負兹舍不即罪爾。」故當作「桓」。此處將「桓」作「威」,係避宋欽宗趙桓之諱。

[2]然後知兹乃席也 「乃」,《穴硯齋》本作「為」。

[3]《绀珠集》載乾鵠云 原注:鲲案,《淮南氾論訓》云:乾鵠知來而不知往。注:乾鵠,鵲也。乾音干,别本俱作乾鵲,今據謝本改正。

[4]乃令試日自糊其名 「自」,原譌「白」。案高承《事物紀原》引《國史異篹》:「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據改。

[5]恐出于此 原注:武后無糊名以覆試,吴曾未嘗誤也。

[6]予考《周易》蠱卦 「予考」,原脱,據傅校本、惠校本及《斠補隅錄》補。

[7]《漫錄》記詩門云 「記」原譌「說」。案《能改齋漫錄》作「記詩」,無「說詩」,據改。

[8]當作樞密 「當」原譌「嘗」,據《穴硯齋》本、惠校本及《斠補隅錄》改。

[9]卿常好我作驢嗚 「我」,原脱,據傅校本及《斠補隅錄》補。

[10]兄弟之齒雁行 案《禮記》王制原文為:「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

[11]又宋歌曲詞 「詞」,原譌「調」,據《穴硯齋》本改。

[12]打嚏噴 「噴」,原脱,據《穴硯齋》本、傅校本、惠校本及《斠補隅錄》補。

蘆浦筆記卷第四

孫叔敖碑

楚相孫君碑,不見書撰人名氏。攷《史記》本傳,列于循吏之首;獨載改幣高梱事為詳,而碑則略之。埋蛇陰德,僅書于劉向《新序》。屬子云云,則在《優孟傳》,然其文意皆不同。碑謂生于季末,仕于靈王,則謬矣。且莊之後,為共、為康、為郏敖,歷三世凡五十年,始為靈,安得仕于靈?卒後數年,而莊復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兼以集錄,二十年求之博且勤,乃得之,故不暇訂正耳。

周府君名

漢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跋,[1]最後方辨其名璟。[2]蔣穎叔作武溪深。[3]乃謂名煜,且押之韻。蓋石古剥落,以其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云爾。《曾南豐集》顧云,從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書來日:「按曲江縣圖經,名昕。」[4]則併與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為未詳攷邪。

中陽里

《漢高祖纪》,沛豐邑中陽里人也。蓋里名中陽。今《漢書》標注乃題云沛、豐邑中。豈公是先生誤筆邪?因以知史筆無羨字。

心經

釋氏《心經》,其中自云般若波羅蜜多,蓋梵語也。嘗觀六一先生集古跋中,乃書「多心經」。經為多心何以為佛?恐公誤筆爾,因書以祛見者之惑。

夔子國

夔州,春秋時巴子國也。今人言夔州,以至文字間率曰夔子國,而不知其誤,往往以劉禹錫為證。余考禹錫之記云:「夔、子國也。」其文意謂夔乃子國,蓋是兩句。譌以傳譌,因不復辨,殊不知夔子國今實在歸州。

揚州

《廣陵志》载揚之得名,李巡以為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隋志》亦謂江都人性躁勁,風氣果决,平陳之後,頗變淳質,俗敝稍愈于古。蓋嘗疑之,禹别九州,揚居其一,歷三代秦漢隋唐,雖更徙分合不常,而名终勿易。諗如前說;則隋以前揚人舉非良士美俗矣。是豈古聖人所以名州之意邪?攷《太康地記》,謂東渐太陽之位,履正含文,天氣奮揚,故取名焉。余嘗為續志引斯言以冠篇首,因為一洗躁勁輕揚之恥云。

巴丘

《漫錄》地里門載,巴丘縣以巴山得名,縣有巴山故也。巴丘,晋屬廬陵,梁改置巴山郡,隋以來稱崇仁,以鄉得名,今撫州崇仁縣是也。[5]以上吴說。予按《臨江志》,建安四年,孫策下豫章,分置廬陵郡,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孫輔為廬陵太守,留周瑜鎮巴丘。裴松之注云:「巴丘縣。」前說謂晉屬廬陵,固無異矣。然《九域志》以新淦縣為古巴丘城,《輿地志》又以吴後主分石陽、新淦兩縣,置巴丘郡。隋平陳,開皇九年,章洸巡撫東南,遂廢巴丘郡,復以新淦屬廬陵。今縣南八十里峽江市有古巴丘廢城,六十里間有周瑜廟。舊經載瑜歸江陵治,行于巴丘,病卒,後人因祠之。然則巴丘在新淦明矣,豈崇仁又一巴丘邪?然皆謂屬廬陵,又何也?或云吴取荊州,周瑜鎮巴丘,乃今岳州巴陵郡,姑存之,以俟博古者訂焉。

賢女鋪

《漫錄》載南康有賢女鋪,蓋祥符間女子,姓劉氏,夫死誓不再嫁,父兄强之,因自沈于水,鋪因得名。然予嘗過之,壁間有碑記,其大略似謂初嘗議昏,已定而夫家貧;父兄悔之,別以許人。女日:「一身而二適,雖未嫁,柰節何!」父兄强之,乃溺死。亦云舊名貞女,全與此不同,豈信傳聞之誤邪?

餘干

饒之餘干,號于越。攷閩粤王傳,無諸、摇皆勾踐之後。秦并天下,以其地為閩中郡。諸侯畔秦,無諸、摇率粤歸番陽令吴苪。又《嚴助傳》淮南王諫伐閩越書云:「越人欲為變,必先田餘干界中。」韋昭注:「越邑今鄱陽縣也。」于越得名以此。而餘干之名縣不書所由起。按玉山縣有二溪,名上干、下干,合流至饒之東南,而水回環,因以名縣餘干是也。[6]

于越

于越之名,以于溪入越地,無以議為也。荀子云,「于越夷貉之子」,則有疑焉。春秋定公五年書於越入吴,注云:「於,發聲也。」《史記》又書為于越,注云「發聲也」,與「於」同。然則于於皆越人夷語之發聲,猶吴人之言勾吴耳。予謂此於越恐合是于越。

管名

四明奉化縣凡八鄉,[7]鄉皆有一管名,[8]如曰廣平、松賢、履信、鳴雁、黄甘、嵩溪、靈泉、棲鳳,他處未聞也。[9]

堯廟

桂林有堯舜廟。堯廟在堯山下、灕江中分。舜廟在西岸相望,而有碑刻高崖,韓雲卿文。韓擇木八分書,李陽冰篆額。蓋舜葬蒼梧,故於此立祠,無可疑者。堯廟則謂因山而立。郡每歲於水際望祀。南軒先生亦有祠唐帝詞云:淳熙四年,静江守臣張栻,既新陶唐帝祠。二月甲子,率官屬祇謁祠下,再拜稽首。退而歌曰:「溪交流兮谷幽,山作屏兮曾丘。皇胡為乎於此留?藹冠佩兮充庭,潔芳馨兮載陳。純衣兮在御,東風吹兮物為春。皇之仁兮其天,日時序兮何言。出門兮四顧,渺宇宙兮茫然。」南軒是時毀諸淫祀,而獨留此二廟,且修之。抑不知嘗攷證其所始乎?蓋堯未嘗至南方,若因山而祀,則予曩游桂林,大抵回環之山皆積石,惟堯山則累土,故此山因土而名垚、恐非陶唐氏之堯。若廟而祀之,特此山之神可矣。若曰唐帝、恐成附會,故願與博古者評之。 [10]

荆佽飛廟

四明城北鹽倉之西,有荆佽飛廟,無碑載神姓氏。攷《淮南子》,荆有佽非,得寶劍於干隊。還渡江,中流暴風揚波,兩蛟夾舟。佽非謂枻船者日:「有如此而得活者乎?」日:「未嘗見也。」於是佽非瞋目攘臂拔劍日:「武士可以仁義說,不可劫而奪。此江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已,余又奚愛焉!」赴江刺蛟,遂斷其頭,舟人盡活,荆爵為執圭。孔子聞之曰:「夫善载腐肉朽骨棄劍者,佽非之謂乎。」今廟稱荊佽飛侯,《圖經》亦謂州北有蛟池。故老云,嘗有蛟自江來窟於此,人患之,故即其旁立佽飛廟以鎮之。是則真以為荊之佽非矣。然予觀《吕氏春秋》,荊有勇士次非,蓋是姓次名非。豈應以神姓名為廟號,而況加為侯封哉!且次與佽、非與飛字皆不同,而好事者附會斬蛟之說,以鎮蛟池,强名之,傳流至今,载在祀典,竟未有辨之者。《漢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弋為佽飛,掌弋射。則佽飛之名,實始於此。又《宣帝纪》,神爵元年;發應募佽飛射士。服虔亦謂以材力名官。若據建隆中鄞令金翊纂異記,謂唐武德時,郡為鄞州。至開元中,改郢為明,郡名奉化,城號甬東,地名句章,軍號佽飛。則此廟必因軍將之有功於人,故人為主祠爾。官於此者,合討論而正其名,庶幾神亦歆其祀也。

草鞋大王事

紹興癸丑,予客淮南。時右司陳子長〖損之〗,蜀人也,以庾節攝楚州。往訪之。從容言及蜀道上有百年古木,枝葉繁茂,陰可庇一畝。故東西行者多憇其下,或易扉屨;則以其舊抛挂於枝上以為戲。久而積千百緉,亦有卜心事者,往往皆應,人固神之。忽一士人應舉過之,旁無人焉,取佩刀削樹皮書曰:「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莫有知者。洎回涂,則已立四柱小廟堂矣。士笑而不言。三年再至,則祠宇壯麗,亦有十數家於其側。驚而問焉,則備言其靈感。士乃留宿而扣神日:「神之號蓋某戲書,胡然而至此盛邪?抑神何人也?」是夕,夢神紫綬而請見,告之曰:「予此近老鋪兵也,平生不敢欺心,揀汰之後,每見負重而不能前者,因為送五里以息其肩,無他長也。不謂上帝錄是勞績,顧未有所處;得先輩書比號,遂受敕,俾血食。」士曰:「若何為而能靈感?」神曰:「是非予所能也,每有禱雨暘或休咎,即為奏帝。帝以其誠,隨扣得請爾。 」士日:「然則某之前程可問乎?」神日:「諾。」再夕,夢神告曰:「必俟某年而後登第,當至何官。 」已而皆驗。然則神亦何常之有,人苟有一善,上帝無不錄之,積惡亦然,可不知所择哉。

校勘記

[1]六一先生凡三四跋 「凡三四跋」,原作「凡三四首跋」。《穴硯齋》本、惠校本均作「凡三四跋」,據改。

[2]最後方辨其名璟 「璟」,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後漢桂陽周府君碑作「憬」。

[3]蔣穎叔作武溪深 原注:善長案:馬援南征,其門人轅寄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名曰武溪深。其詞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能臨,嗟哉武溪何毒淫。」穎叔蓋仿而為之。

[4]名昕 「昕」,原作「晰」。曾鞏《元豐類稿》卷五十周府君碑並碑陰,為「昕」,據改。此句「曾南豐集顧云,從知韶州王之材得此碑,書來日:『按曲江縣圖經,名昕』引文簡略,文意不清。原文為:「熙寧八年,余從知韶州王之材求得此本。之材又以書來曰:『按曲江縣圖經,周府君名昕,字君光,則永叔云图經不著其名者,蓋攷之未詳也。 』」

[5]隋以來稱崇仁以鄉得名今撫州崇仁縣是也。 原作「隋以來稱崇仁縣是也。」惠校本、傅校本均校為「隋以來稱崇仁,以鄉得名,今撫州崇仁縣是也。」據補。

[6]因以名縣餘干是也 惠校本下有小字:「從縣是餘汗,不作干字,隋開皇九年,始改汗為干。枚菴。」

[7]四明奉化縣凡八鄉 「四明」,原作「四名」 。《穴硯齋》本作「四明」,據改。「八鄉」,原作「七鄉」,傅校本校改為「八鄉」,後列管名亦八,據改。

[8]鄉皆有一管名 「鄉」 ,原脱,據《穴硯齋》本補入。

[9]他處未聞也 原注:善長案:其名凡八而云七鄉,疑有誤。

[10]願與博古者評之 原注:鲲案:堯山之堯廟,乃其後人所立。張衡《南都賦》云:遠世則劉后甘厥、龍醢視鲁縣而來遷,奉先帝追孝,立唐祀於堯山。蓋劉累遷於鲁縣,因立堯祠於縣之西山,故謂之堯山。《水經滍水》注甚明,興伯特未之考耳。

蘆浦筆記卷第五

趙清獻公充御試官日記

二月二十六日。

宣赴崇政殿後水閣,同直孺内翰、[1]貫之雜端充编排官。

御前劄子三道下编排所。

二十七日晴。

上御崇政殿,試進士、明經諸科舉人。

王者通天地人賦。

天德清明詩。

水幾於道論出老子道经。

聖駕幸後苑,往來迎駕。

御藥院公文二道,傳宣精加考校。

内臣二人傳宣賜食并酒。

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2]

二十八日晴。

内臣傳宣賜文儒二字。聖駕卯刻幸考校所。编排經生。特奏毛詩十一人,特奏尚書九人,特奏明法四人。傳宣賜食,二酒一茶。

二十九日陰,旬休。

傳宣賜酒食七寶茶。[3]初考經學官 王惟熙、祝諮、夏璋。覆考經學官 王彭、張兊、朱從道。詳定官 賈壽、吴中復。封彌官 傅求、王陶。出義官 王逢、傅卞、盧士宗。

三月一日微寒,風。

聖駕幸考校所,起居四拜。

编排諸科卷子。

宣賜酒食果子。二日晴。

聖駕幸覆考所,起居。

考到諸科卷子。[4]

三日晴,上巳日。

聖駕幸覆考所,起居。

賜上巳酒各二,果子一。四日微雨,春寒。

聖駕幸覆考所,起居。

賜酒食果子。

五日陰,寒。

駕幸覆考所起居。宣賜酒食果子。第一謂學識優長,辭理精純,出眾特異,無與比倫。[5]第二謂才學該通,文理周密,於羣萃中堪為高等。第三謂藝業可采,[6]文理俱通〖須合得及第者。〗第四等謂藝業稍次,文理粗通,於比等中仍分優劣,優即為第四等上。第五等〖須必然合落者〗謂文理疎淺,退落無疑。不考,謂犯不考式。紕繆,謂所試文字並皆荒惡。六日陰,寒。

駕幸詳定所,起居。

點檢官 孫坦、鄭穆。

進士初考官 沈遘、司馬光、裴煜、陸經。

進士覆考官 祖無擇、鄭獬、李綖、王瓘。

點檢官 孫洙、〖一作渊〗王廣淵。

詳定官 楊畋、何郯、王安石。

對讀官 胡稷臣、蘇袞、傅堯俞、張次立、宋迪、周孟陽。

特奏名進士三十八人。

作樂薦上帝詩。

謹用五事以明天道論。

编排特奏名進士卷子。

賜酒、果、寒食節食。

七日晴。

駕幸詳定所,起居。

賜寒食節上酒各二壺,果子一合。又酒、果、冷食。

编排進士卷子共一百號,特奏名一號。

八日晴。

駕幸编排所,起居訖進。呈進士卷子二道。御藥院錄白中書劄子進士以下等第云云。编排進士諸科等卷子。

赐食酒果。九日清明,雨。

奏乞送焻字號卷重詳定。

封彌關詳定五號,奏取旨。

御藥院關奉

聖旨看詳定奪:䩑、𨑊、𧥒、䚟、虭五號等第。[7]

賜酒食果子。

右日記一卷,予家寶藏。蓋清獻趙公手書也。公時為右司諫。直孺則翰林學士賈公黯,貫之則侍御史知雜事范公師道也。按嘉祐六年,昭陵在宥已四十春,而猶垂意科選,親屈翠華,以次臨幸。雖上巳、寒食休暇之辰,孜孜不廢,且訓敕勞賜,無日無之,可謂至誠不息者矣。嘗攷國史大中祥符元年書:帝徧至幄次,諭李宗谔等各務精詳,勿遺賢俊。四年書:帝徧至考官幕次。天禧三年又書:帝幸考校官幕次,撫問久之,出七言詩賜晁迥等。今日記所書幸考校所者二,幸覆考所者四,幸詳定所者二,幸编排所者一,是皆恪守孫謀而又加詳焉。於戲盛哉!宜乎天佑生賢,名臣辈出,坐致太平,而又留為奕世不窮之用。近時御試幕次在集英殿門之前,[8]不復在殿後,而駕幸之儀复無有知之者。蓋其廢已久。則此記所補豈獨文字之間而已!因備錄之。

金花帖子

唐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使人持以報之,謂之牓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國初尚循其制。予家藏王扶龔識二帖拓本,帖皆長五寸許,其闊半之。龔識又有大護帖,復書姓名於帖面。攷《登科記》,蓋太宗端拱元年程宿牓,抉第二人,識第十四。其下花押二:一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貢舉宋白,一職方員外郎知制誥權知貢舉李沆。後臨軒唱名,此制遂廢。周益公家亦有咸平二年盛京所得者,其他不特未之見,久而湮没,知之者亦鮮矣。嘗觀《開元遗事》载,新進士及第,必以泥金帖子附家書,謂之喜信。是又足以見昔人之風範也。

校勘記

[1]直孺内翰 原注:直孺姓胡氏,名洵,此則賈公黯也。

[2]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 原注:廷博案,疑是共一百二十七號。

[3]宣賜酒食七寶茶 「食」,原脱,據傅校本及惠校本增。

[4]考到諸科卷子 按自此句至「五日陰寒,駕幸覆考所起居」共九句,原脱。據傅校本、惠校本及《斠補隅錄》增補。

[5]無與比倫 「倫」,惠校本作「論」。

[6]第三謂藝業可采 「藝業」,《穴硯齋》本及《斠補隅錄》作「業藝」。

[7]䩑𨑊𧥒䚟虭五號等第 「第」字原譌「事」,據《穴硯齋》本、傅校本及《斠補隅錄》改。又原注:善長案:䩑,音弓,軾中靶也。𨑊,音濃,方言,南楚謂多為𨑊。𧥒疑觬字之譌,音倪,角不正貌。䚟音歹,角心也。虭音刁,龍之屬。

[8]幕次在集英殿門之前 「門」字原脱,據傅校本及惠校本增。